資產證券化進入2.0時代 市場轉向“需求驅動”
編輯:admin / 發(fā)布時間:2016-03-30 / 閱讀:733
在經歷了2014-2015年的爆發(fā)式增長,資產證券化市場似乎已站在了一個質變的路口。
“近兩年共發(fā)行各類產品超過9000億元,是前9年發(fā)行總量的6倍多,市場規(guī)模較2013年末增長了15倍。”3月25日,在由中債資信主辦的第二屆資產證券化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論壇暨《中國資產證券化白皮書(2016)》(下稱《白皮書》)發(fā)布會上,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下稱“交易商協會”)秘書長謝多表示,在試點規(guī)模擴容、人民銀行推出發(fā)行注冊制等系列政策紅利的帶動下,資產證券化市場實現跨越式增長,“基礎資產類型持續(xù)豐富,參與主體愈加豐富,流動性也明顯提升”。
如果說,做大存量是此輪2012年中國資產證券化市場試點重啟后的初級發(fā)展階段,即1.0版,那么,在發(fā)行量接近萬億后,資產證券化開始邁向2.0版。在新的階段中,市場發(fā)展的主要驅動力,或來自資金方的配置需求,而此前存在的相關問題,亦在規(guī)模的擴大下,變得更為緊迫。
某大型銀行資管部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出于風險分散的考慮,目前銀行代表的投資者對基礎資產分散性高的消費類貸款資產證券化產品比較偏愛。
“實踐資產證券化的當務之急是為消費者融資,提高內需、推動經濟成長;資產證券化必須要以新創(chuàng)始的貸款為基礎資產,是為新貸款‘融資’而非僅為舊貸款‘盤活存量’。這是我希望特別強調的。”中國人民大學漢青經濟與金融高級研究院客座教授、原標準普爾中國區(qū)總裁扈企平對記者說。
此外,發(fā)布會現場還有市場人士表示,對于當下媒體熱議的不良資產證券化,“推得有點晚”,對超過1萬億的不良貸款,短時間內只是杯水車薪,但“有這個工具很好,需要市場慢慢去做”。
市場轉向“需求驅動”
謝多認為,未來我國資產證券化市場空間巨大,原因在于:截至2015年,我國商業(yè)銀行信貸存量約100萬億元,各種類型的貸款規(guī)模龐大;參考國際市場,美國的資產證券化存量已達10萬億美元。
《白皮書》顯示,銀行間市場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的發(fā)起機構,在過去兩年里,從傳統(tǒng)的國有商業(yè)銀行和股份行迅速延伸至城商行、農商行金融租賃公司和外資銀行,而在產品結構上,2014年對公貸款資產證券化產品(CLO)占比為90%,到了2015年末,這一占比下降至77%,市場份額被增長迅猛的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個人汽車抵押貸款、個人消費貸款、棚戶改造貸款等為基礎資產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所占有。
實際上,資產證券化自2012年試點重啟以來,起初并不怎么受待見。原因主要在于,監(jiān)管部門為防風險,要求將優(yōu)質信貸資產進行資產證券化,許多銀行處于迎合監(jiān)管要求的“為做而做”的狀態(tài),積極性并不高;同時,彼時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回報率,相比同等級的公司信用債,吸引力不足,且由于資產證券化市場規(guī)模尚小,與諸多配置機構較大資金量的配置需求并不相符。
但隨著監(jiān)管部門的大力推動,以及信用債收益率的快速下降,資產證券化產品的收益率開始變得有價值,投資者也開始轉變。
“我們剛開始涉足資產證券化的時候,是個發(fā)起人的角色,把銀行里的貸款通過資產證券化產品賣出去。去年我們一單沒發(fā),反倒投了幾百億ABS產品。”某大型銀行資管部負責人稱,過去一年多時間,在“資產荒”的影響下,市場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從“供給驅動型”轉向“需求驅動型”的轉變,“從目前的階段來看,大家還是比較喜歡基礎資產分散性高的個人消費貸款資產證券化產品”。
“從投資的角度來講,某家銀行CLO基礎資產對應的貸款客戶與我們銀行現有客戶重合度有限,可能只有一半,另一半我們不好判斷風險。”他說,“未來,以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個人信用貸款等為基礎資產的產品是我們的關注重點。”這或許意味著,更為標準化、基礎分散性更高的消費貸款類資產證券化產品,將有望在配置需求的驅動下,進一步快速發(fā)展。
隨著市場進一步擴容,未來監(jiān)管面臨的挑戰(zhàn)也日益加大。某監(jiān)管層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發(fā)行量、基礎資產類型快速擴容后,“資產證券化市場進入深化發(fā)展期,或許需要對資產證券化產品進行更科學的分類”;同時,監(jiān)管需在信息披露方面繼續(xù)加強,“現在有部分公司信用債在信息披露并不足夠的情況下發(fā)出來,但資產證券化市場或許不應該走這樣的路”。
增強二級市場流動性
對于資產證券化的后續(xù)發(fā)展,二級市場流動性亦是市場關注的一個焦點。在資產支持證券一級發(fā)行規(guī)模擴容的背景下,目前證券化產品的二級市場交易市場表現非常清淡。
據《白皮書》,2014年初至2015年上半年末,我國資產支持證券現券加回購的交易量僅為184.39億元,而整個市場債券成交總額則約為72萬億元,資產支持證券的占比僅為0.026%。
就其原因,主要在于:債券市場投資群體相對單一,市場定價能力和交易策略相對不足;對于市場投資人而言,優(yōu)質資產的收益率也不高,吸引力較小;從投資方角度來看,資產證券化應當提供穩(wěn)定的風險收益比、明確可預期的制度環(huán)境及相對透明的信息披露。
鑒于此,《白皮書》提出三條建議。
一是在現有框架下,交易所和銀行間的ABS最好能夠互通發(fā)行和交易,對雙方的流動性均有好處,另外,銀行信貸風險能夠轉移到銀行體系之外,讓整個社會承接,可降低銀行信貸風險。
二是改進發(fā)行機制和交易、質押機制。允許優(yōu)質ABS公開發(fā)行,允許公開信息披露,并要求信息披露充分,改善目前的質押機制,允許符合條件的ABS納入質押庫,同時嘗試在集中競價交易系統(tǒng)報價交易。
最后,加快建立做市商機制,允許ABS承銷規(guī)模較大的券商在兩個市場提供雙邊報價,滿足投資者流動性要求,在試產該交易量大幅度提升的條件下,ABS的估值體系將自然形成。
作者:21世紀經濟報道 黃斌
上一篇:融資租賃是上市公司下一個利潤點還是又一顆地雷?
下一篇:營改增實施細則落地 融資租賃行業(yè)面臨哪些變化